哈兹菲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位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是世界上旅客转乘量最大的机场。
该机场24小时不间断运营,旅客由此可飞向45个国家、72个城市、243个目的地。 机场停机坪
哈茨菲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小传
1926年,时称CandlerField机场,首架飞机飞入。
1946年,更名为亚特兰大市机场,全年接送200万旅客,成为全美最繁忙机场。
1977年,更名为WilliamB.Hartsfield国际机场。
2003年,建设新航站楼,并命名为霍尔布鲁克杰克森国际航站楼。
2003年,梅纳德机场更名为哈茨菲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
2016年,机场年吞吐量达到10417万人次,全球第1。
BIM应用概况
亚特兰大是美国南部最大都市,众多乘客到此转机,客流量极大。达美航空(Delta Airlines)和穿越航空(AirTran Airways)均以此机场为枢纽。
不断增长的航班远远超越机场的承载能力,政府决定在现有机场东侧建造11.5万平方米的新航站楼。
2007年,4家公司联合体HMMH参与并启动该项目,并于2011年底建造完成。
项目建造过程中,HMMH应用BIM的可视化技术促进设计施工流程,帮助各工种相互协作。HMMH还使用了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创建现场BIM浏览视图工具(Field BIM Views),进一步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亚特兰大是重要的交通中转城市 软件选择
按照合同,设计团队只需提供2D设计图纸。但HMMH决定使用3D BIM技术,并要求所有的分包商和其他相关建筑行业都要在本项目中使用3D模型。HMMH主要使用Revit Architecture作为建模工具,并广泛应用Navisworks于施工协调、碰撞检测及进度规划(4D)。
项目设计施工进程
2007年11月,简单的概念性的颜色编码3D模型创建完成,用于显示整个项目的施工建造计划。
2008年5月,HMMH开始了第一阶段的3D建模,来创建新航站楼的BIM模型。HMMH的建模工程师主要通过设计团队提供的2D图纸来构建他们的3D模型。
2008年秋,购买用于扫描现有行李传送系统的3D激光扫描设备,这些设备后来用于扫描3D点云,并基于此创建3D模型。
2009年, 3D扫描模型完成,航站楼模型和用于展示的施工进程动画完成。 登机楼3D模拟
项目协调
HMMH通过运用BIM技术,提高协调多工种参与新的国际航站楼建设进程的能力,如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机械、电气、给排水、消防、特种设备,以及行李处理/输送系统。
工作周:
协调→建模→文件上传至FTP→所有文件合并→Navisworks碰撞检测
当检测运行且结果核实以后,一个协调日志将会产生,其中的信息会拿到第二天的施工现场协调会议上讨论,检测到的冲突将会根据它们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及成本因素分别考虑。
HMMH还使用BIM技术专为协调项目进程创建了一个可视化的三维浏览工具,成为“现场BIM浏览视图(Field BIM Views),通过这个工具可以很方便的把各种需要的三维视图打印出来,并且可以标记创建视图的时间,视图模型创建者,视图说明等,这样可以更方便的在整个团队内部共享BIM模型的信息。 俯瞰机场
应用思考
BIM给本项目带来若干优点,但并非完美无缺。
利用BIM软件创建详细模型而产生的非常大的文件。比如,项目钢结构分包商创建的钢结构连接三维模型详图的尺寸达到8GB,对于Navisworks处理来说大到难以处理。解决的办法是要求钢结构分包商将原来的模型按照施工的进程分成很多小的模型。其他的应用BIM相关缺点包括前期大量的人力成本及构建三维模型花费的时间成本,尤其是相关设计需要不断变更的时候。另外,现场的施工团队也对BIM技术不太熟悉,HMMH不得不通过一些专门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BIM应用水平。 航站楼已投入使用
虽然BIM在某些项目中存在不足,但是它所带来的好处远超想象。应用先进的建模技术、复杂的施工进度规划,以及BIM可视化技术大大加强施工设计协调,都将进一步提升项目中的施工管理技术。 |